沙洋罗桂华身残志坚脱贫路上勇争先

走进荆门市沙洋县沈集镇乐山村,提起罗桂华,村里人都说:“那是个好娃,勤劳肯干,能吃苦,就是……身体不太好……”言语间,既有夸赞,也有惋惜。

1981年出生的罗桂华,从出生起,他的一生注定比别人多些坎坷和辛苦。“为他,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。”母亲周玉秀讲起罗桂华的童年:“手脚都不方便,4、5岁才勉强会走,话也说不清楚。小学一年级都读了3年。总算让他认了几个字,没成文盲。”

因病因残戴上“穷帽子”

读书不成,那就干活,总要养活自己。一辈子跟农活打交道的周玉秀这一个简单的想法。罗桂华被评为重度肢体残疾,同时,因语言系统受损,他说话总是不清楚,常常让听者一头雾水。但周玉秀和丈夫从未把他当作一个需要照顾的人,而是让他学会了生活所需的一切技能:洗衣做饭、接线换灯、开着拖拉机犁田、插秧割稻、与商贩讨价还价……

母亲的坚韧与勤劳深深地影响着罗桂华。干起活来,他从不叫苦叫累;与人打交道,他乐观开朗。一家人勤劳肯干,不仅种着自己20余亩地,还接下别人不愿种的田。日子虽清贫,但也过得去。

天有不测风云。2014年的一天,罗桂华的父亲罗承军遭遇车祸。伤刚刚养好,又查出得了糖尿病,病情发展很快,短短3年时间,并发症逐渐出现,最终导致失明。原本干起活来“一个顶俩”的罗承军不得不接受自己失去劳动力的事实,办理了重度残疾证。

一家6口人,三本残疾证(其中两个重度残疾)、2个读书的孩子。2014年,他们被认定为贫困户,戴上了“穷帽子”。

精准帮扶进家门

父亲的病情、成为贫困户……一连串的打击,让罗桂华一家灰心丧气了起来。

正在此时,沙洋县委宣传部驻乐山村工作队来了。工作队长多次与村党支部书记上门“唠家常”,跟母亲周玉秀谈孩子未来发展,跟罗桂华聊别人的致富之路,跟罗承军谈看病吃药……

渐渐摸清罗桂华一家的想法后,驻村工作队和乐山村党支部着手解决罗桂华最关心的问题,帮助他们申请了低保;落实了医疗政策,报销住院费1万多元;落实孩子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和小学阶段补助;申请了残疾人补贴;申请民政医疗救助6000元……

医疗、教育、生活等基本需求满足后,驻村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开始鼓励罗桂华:人穷不能志短、身残志不难残,既然不愿当贫困户,那就千方百计摘掉“穷帽子”。

经多方考察,罗桂华决定养猪。

“没有技术怎么办?”罗桂华心里还是有点“打鼓”。

“那就学!”工作队和母亲周玉秀异口同声地说。

那就学!村里帮助罗桂华联系了公坪村专业养殖场,边务工边学技术。

下定决心的罗桂华扎扎实实地在养殖场务工一年。技术有了,养猪还得有场地。村“两委”帮助其申请小额扶贫贷款4万元,建起了猪圈。

2015年底,罗桂华购买了两头母猪和小猪仔,开始了自己的养殖路。从此,一家人除了农田,全都一心扑在了养猪上。遇上猪生病了,罗桂华还能给猪看病、打针……

大干两年多,2017年,罗桂华年出栏100多头生猪。一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多元,顺利实现脱贫摘帽。

不等不靠 条条大路能致富

“穷帽子”一摘,罗桂华一家喜在心里,腰杆更直了,精神状态更高了。借着好形势,罗桂华正准备放手大干一场:新建了4间猪圈,扩大养殖规模。

非洲猪瘟疫情突然发生,63头生猪被全部捕杀,打破了罗桂华原本的致富计划,一家人急得团团转。

“换条路,只要肯干,条条路都能致富。养猪不成,场地都还在。养鸡、养鸭都行,或者养鸽子,你看我们村养鸽合作社挺好的,去看看。”驻村工作队长郭小丰三天两头“家访”。

“那我去看看。”罗桂华重拾奋斗心,鼓起勇气,外出考察。

养牛好,不易生病、价格也高,加之自家的旱田多。考虑再三,罗桂华决定开始养牛。

罗桂华正在向记者介绍养的牛。

说干就干,2019年10月份,罗桂华买了3头黄牛。一开年,又下了2头小牛犊。“这生意可以!”罗桂华一合计,又买了2头水牛,加之自己原本的2头水牛,他的牛达到了9头。现在的他从“猪司令”一跃成了“牛司令”。

脱贫没有捷径,唯有勤劳肯干;致富之路也不是唯一的,只要不等不靠,条条大路都能致富。站在牛圈外的罗桂华笑得分外甜:这都是我的牛!


来源:云上沙洋(周璇)

编辑:曹春艳


(作者:周璇)